1. 超越别人的方法是什么?

答:从不同的角度去出击。

首先,先去学点别的。大脑会自己找到原有问题的解决方法,让新学的东西有助于我们的主要爱好或者主要工作。这重新诠释了不断学习。

其次,试着在学习时运用不同的感官。学习不只用眼,而是眼、手、嘴、耳都要参与,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用到嗅觉,用眼看,用手记,用嘴来默念,用耳朵来听。

2. 如何在掌握技能后不断提升?

不难发现,只要掌握了某项技能,我们就不会在意它,操作时很少再思考。

此时提升技能的方法就是把我们自己当成是完全不会的角色,从头再学一遍。在重学的过程当中,技能也会得到提高。

我每隔几年都会重新学习五笔,以提升输入效率。

3. 如何避免车辙思维?

泥路上一旦形成车辙,后来的车很容易陷入其中。人也是如此,如果习惯做一件事,就有可能陷入其中,不再创新。

突破的策略就是更换做事的方法,或者干脆换一件事去做。

如果你工作或者学习时间比较久,可以考虑玩会儿游戏或者看看视频,这样有助于突破。

4. 步行者型策略和赛车型策略,区别在哪儿?

步行者走得比较慢,他可以看到路途当中的风景,而赛车型大脑走得比较快,基本上会忽略一些细节。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能到达目的地,但是过程不一样。

没有对与错、有好与坏,只有合适还是不合适。

步行者策略适用于度过人生,赛车型策略适合短期项目。

5. 为什么标题和开头尤其重要?

读者越成熟,对创作者要求越高。

很多人只看标题,看第一行,然后看小标题,如果符合口味,他们就会读下去。如果不符合,人家扭头就走了。

无论是看电影、看文章还是看漫画,很多读者一开篇就要知道讲什么。身为创作者,只能不断创新。AI时代,淘汰传统创作者的成本也更低。

6. 如何起个好标题?

答案是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会喜欢哪个标题。

比如火影忍者、海贼王、海螺小姐、樱桃小丸子……这些标题中蕴含了很多因素,虽然短,但是有价值。

7. 如何摆脱狭隘的思想?

我们会由于特别喜欢或者特别讨厌某事,而对此事的态度很固定,久而久之思想会变得狭隘。

摆脱狭隘需要我们有更加开放的心态。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怀着虔诚恭敬的心听取不同的意见。不论对错,我们要先听别人说什么,之后再做判断。这会让自己不舒服,如同经历痛苦才能成长一样。

8. 创作时,用模板到底好不好?

最典型的写作模板是:有些人反对XX,我虽然承认XX,但我仍然持如下观点,是XX。这个XX是空着的,其余部分就是模板。

用模板写作不会压制作者的创造性,反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辩证性思维的核心,让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

模板中没有规定观点、论证和论述的内容,具体的工作还得作者做。

9. 为什么说优秀的创作是与他人对话?

无论写文章、录制视频和音频都是如此。

不要因为写文章时对面并没有读者,拍视频时对面没有观众就放弃“对话”。创作时,我们必须虚拟出读者和观众。

优秀的创作就是与他人的对话,这个对话质量可是有高有低。比如双方是否有共同的背景,了解共同的知识,聊的深度要怎样设置。以上内容都是需要创作者动脑子的地方。

表达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关注他人的观点。优秀的作品向来都是我们与他人的对话。

10. 为什么要学会归纳他人观点?

有说服力的论证需要与他人对话,鲜明的观点需要与他人的主张相联系。为此,归纳他人的观点就是一种基本能力。很多人怕麻烦,不愿意归纳别人观点,不愿意重述。

记住归纳他人观点的同时也是对自己观点的总结与梳理,这样做很有必要。时代就是这样,如果我们不能用标题取信于人,那就不要写文章录视频了。

11. 什么是好的归纳?

好的归纳可以在引述和聚焦之间产生平衡。既能准确引述他人的观点,又能说明别人的观点怎样让我们产生兴趣,这就是引述与聚焦之间的平衡。

如果只注重引述,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注重焦点,那就不会在意别人说什么。

12. 进行归纳,而非讽刺,为什么?

好的归纳应会在他人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之间保持平衡。

讽刺则是认为“你跟我意见不一样,那你是个笨蛋。”,这种做法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被归纳的观点往往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却往往被忽略。

13. 有效的辩论是怎样的?

首先,把自己置于对方角度。从对方角度考虑,你准备怎么说,怎么做,怎么反驳现在的你自己。

其次,回到自己的观点来应对刚才你自己提出的反驳。

在辩论当中,如果你不能提出能够抵御对方打击的论点、论证和论据,那就先不要说。

14. 引用原文常犯的三个错误是什么?

第一,过少。因为懒得查而造成的不严谨。

第二,过多。文章里或者作品里引用别人内容太多,导致缺乏自己的观点与洞见。

第三,总认为有些不言自明的东西。创作者知道的读者未必知道。引用的时候要标明出处,最好是说明为什么要引用,以及原作者是怎样的观点。

15. 让文章有力道的方法是什么?

一篇文章里“的地得”别超过10%。

写完文章之后搜一遍,用替换就能看出来有多少个“的地得”,超过10%就要想办法改掉或者省掉。同样“一个、特别、必要”这类词尽量删掉 。

建议通过积累形成“写作少用词汇表”。

16. 回应他人有哪些方式?

只有三种方式。我同意,我反对,或者两者兼有。

完全同意或者完全反对都是极少出现的,更多出现的是兼而有之。

模板如下:

你刚才说的观点是XX,其中哪些部分我同意,哪些部分我不同意。我的观点是XX,原因是XX。

万事开头难,开头也最重要。人生是一次旅行、一次创作、一个与他人观点交锋的过程,不能敷衍了事,别凑合,别糊弄。我们难免要与人打交道,相互理解很重要,而这也需要技巧。分清别人和自己的观点,并说明我们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继续讨论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