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栏目 > 文苑 > 正文
深切缅怀我的中学音乐老师李芳义——实验校友文选
时 间:2018-12-04 09:32:37    来 源:尚志中学校友会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我不是李芳义老师出色的学生,但我是李老师所教的学生中受益最多的一个。
追寻伯乐
1972年秋日的某天,我和我的小学同班同学李建敏坐在放学路上的马路边,相互倾吐内心的感受时,我突然冒出一个在当时来讲不着边际、甚至不守安分的想法,“我们转学吧!”因为当时正直“文革”时期,伟大领袖的一句话:“小学办初中班是个好办法”,我就在小学上了八年多的学,谁要是想到中学去读书就是不听伟大领袖的话,是要挨批斗的。小学办初中班一是没有相应的师资,更没有相应的数理化教学设施,我们只能在那里死靠着时间,苦撑着童年。
其实我的性格并不是一个敢闯敢冲的人,尤其在那个非常的年代,政治的高压带给的迷茫,幼小的年龄压抑的内心不逼到一定份儿上,我是不会有这样的冲动的。按捺不住对唱歌跳舞的渴望和学习音乐的欲望,驱使我斗胆包天,异想天开,盲目的跑到山东省实验中学(文革期间改名为“济南第22中学”)去找李芳义老师,当时是怎么知道李老师的我记不清了,但知道实验中学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文艺宣传队很厉害,远近闻名。在学校的办公楼里我们找到了李芳义老师,毛遂自荐把自己和李建敏同学介绍了一番,无非是介绍自己怎样喜欢唱歌跳舞,参加过什么演出,自己有什么专长等等。李老师在没有经过对我们专业能力的任何测试下,目测了一下我们俩,就说:“回去开转学证明吧”。当时听到这话时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地我们转身就往小学跑,脚底下像踩着棉花包似的,整个人如同腾云驾雾般回到小学。走进校门的时候心冷静了下来,胆怯的想小学能不能放我们走,如果不放的话怎么办等等……。是我们虔诚的期盼感动了上苍还是迫切的心情把周边的人给感动了,我们很顺利的开出了转学证明,然后飞快的跑回实验中学,把转学证明交到了李老师的手里,就这样我们踏进了梦想中的学校——山东省实验中学,追寻到了开启我音乐艺术生涯的伯乐——李芳义老师!
老师印象
李芳义老师1932年5月出生于山东齐河,1951年于周村革命残疾军人文化补习学校参加工作,1956年调入山东艺术本科学校音乐系从事民族器乐教学工作,1963年调入山东省实验中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直到退休。
李芳义老师一向不苟言笑,话语不多,憨厚朴实的表情里带有一丝威严。情绪时常波动较大,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不会装腔作势,也不会掩饰自己,往往喜形于色。不了解他的人感觉有些摸不透他喜怒哀乐的规律,但时间长了,和他接触多了,就会感觉他是个非常简单的人,看到他脸上的表情就会知道他的心在想什么。如看到学生认真学艺,刻苦训练,他的脸上流露的表情像绽放的花朵一样,高兴的像个孩子似的。如果学生稍有怠慢,他的脸也会拉得很长,那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就不敢和他说话了,等他情绪好转我们再去接近他。一把拉了很多年的二胡时常伴随着他,只要有空就操起他心爱的二胡来上一曲,陶醉在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中。感觉他一直生活在神圣的音乐圣殿中,对音乐以外的是与非不予理睬,或者说他简单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想过其它事。什么荣誉啊、奖励啊、职务啊,对他来讲不是毕生的追求,但从他的言行中看到他永远都是那么的满足,思想单纯的不像他的阅历和年龄。
我印象中从没见过老师发火,也很少听到他抱怨过什么,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不知疲倦的、永不停歇的拉着车往前走。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想起来就很惭愧的是:一次老师既像是恳求又像是叮嘱我们说:“见到陈老师(师母)要打招呼。”从老师的表情里看到他对家人的愧疚,因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怠慢了家人。我恍然大悟,我们太不懂事了,只知道在老师精心打造的艺术氛围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整日陶醉在学习唱歌跳舞的快乐中,没有顾忌老师的辛苦,没有顾忌老师为我们所做出的牺牲。老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教学和宣传队的排练上以及对我们的培养上,忽略了家庭,忽略了对师母的关爱,导致师母对他的不满,真的是难为老师了。这事在我年幼的心里触动很大,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谴责自己,顿悟了礼貌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而对待呕心沥血培育我们的师长及他的家人,更应该是敬重,这是做人最起码的礼数,就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都没有做到,真的是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师母!
可以说,在后来的发展中我没有让老师失望,我一步步把老师挖掘出的潜能得以发扬光大,不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教学中,都是如此。离开母校后我一直追逐着音乐的梦想,老师的敬业精神一直是我奋进的榜样,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如愿以偿的走上了专业音乐之路。1977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音乐教育,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歌舞剧院从事专业歌唱演员的工作。十五年舞台上的摸爬滚打,丰满了我歌声的“翅膀”,带着多年的舞台经验和挫折后的收获,又回到了母校山东师范大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成为了一名大学声乐教师,培养了众多在重大声乐赛事中获奖的学生。所培养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从事大、中、小学的音乐老师,一代一代传承着教书育人神圣职责,我也因此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良师益友”、“师德标兵”、“十佳教师”、“突出贡献”、“文化创新”等等。经过多年不同音乐职业身份的变迁,所取得的成就,李芳义老师对我的培养功不可没,是信心的树立和榜样的力量所引航。
在山师大教学期间,在教授声乐专业技能课的同时,还把八部歌剧和一部音乐剧搬上舞台,为众多师生的舞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其中 “音乐表演专业师生教演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获山东省政府颁发的首届文化创新奖。2015年挖掘、整理、导演及排演的歌剧《流亡曲》,被史学界评价为填补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空白,该剧被确定为我国的第一部抗战歌剧。
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我的中学时代就有很好的艺术实践机会,这得益于我的母校——山东省实验中学,得益于我遇到一个伟大的伯乐——李芳义老师!
雏燕识途
李老师爱才心切,对我的信任与培养奠定了我一生音乐职业生涯的基础。初来宣传队我是一名无名小卒,很不自信,默默无闻的跟随着师哥师姐们学唱学跳。那时候学校的条件很有限,一台用了很多年的脚踏风琴是我们练习唱戏唱歌的唯一伙伴。我对它爱不释手,放学后就飞奔到它的身边,甚至课间也不放过,这让我的班主任对我意见很大,说我的心思没在班级里,只在宣传队。但每次在学校的舞台上又唱又跳演出的时候,我的班主任都会默默地坐在礼堂的左后角靠近门口的地方,关注着我在艺术上一步一步的成长。大概李芳义老师看到我这么执着的认真地学习,刻苦地训练,不断地长进,宣传队排练室一共有两把钥匙,老师竟然给了我一把,他自己手里留有一把,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信任和鼓励,我就更加如鱼得水,天天往那里跑,随时去练习。记得宣传队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得到校领导的强力支持,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花了四百多元钱新进了一架扬琴,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呀。李老师鼓励我去学习扬琴演奏,但由于我演奏器乐的基础太差了,还有种种原因没能学成,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在实验中学的两年半里我收获了很多,在老师的信赖和关爱中找到了自信,觅到了人生的发展方向。从排练室的脚踏风琴那里摸索着“音阶”,懂得了歌唱的“音调”,明白了“音准”是怎么回事。
觅得方向
老师的关爱与信任,开启了学生的成功之门,其力量之巨大无法估量。转到实验中学没多久的时候李老师就对我委以重任,每年的寒假市教委都成立宣传队,组织各中学的文艺骨干一起排练并演出,能参加这样规模的排练演出对我来讲荣幸至极,每次的活动都让我激动不已,像过年似的。第一年我参加的是排演吕剧《追报表》,在我从来都没有唱过吕剧的情况下,就让我担任里面的重要角色。第二年寒假排演京剧《平原作战》中的第三场,他又让我学唱京剧并扮演剧中的小英。好像李老师挖掘了我很多自己都没有认知的潜能,让我一次次找到自信。
当年实验中学是省内唯一的一所对外开放学校,所有来山东参观学校的外宾都要来实验中学,凡来学校参观的必观看宣传队的演出。这可让我美不胜收,几乎每周都要演出二到三次,每次我都认真准备,就连演出前的化妆我也不甘轻视,早早就去排练室,提前做好一次化不成功再化一次妆的准备。其中我参与的节目有:三人舞《石雷新歌》,集体舞《知识青年下乡来》,还担任独唱节目,可以说一场演出我又唱歌又跳舞,把我美得不亦乐乎,让我尽情陶醉在梦想中的艺术海洋里。老师给了我充分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为我以后的音乐之路做了完美的铺垫,让我一步一步迈向音乐的殿堂。
师恩难忘
李芳义老师的一生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教书育人在学生的心里树起了一座丰碑。他培养的学生可以说桃李满天下,但他自己却静静地守候在那个孕育桃李的故园。
我从山东歌舞剧院调到山东师范大学后,曾经有段时间住的离实验中学很近,从我认识老师时,就知道老师一直住在学校里面的宿舍。那年的中秋节我去看望老师和师母,当时老师不在家,师母打电话催他快回来,说丁汝燕来看咱们了。看到师母兴奋地劲儿我在暗暗责备自己,为什么不让老师和师母多高兴高兴,我来看老师的次数太少了。其实每次走过或者路过学校时,心里都在想好久不见老师了,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当时年轻工作压力大,孩子那时还小需要照顾,总强调时间不够用。其实时间总是会被挤出来的,就看你有没有这份心了。老师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的赶回家,见到我激动兴奋的样子我永生难忘,那种学生来看望他带给他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都写在了老师的脸上。看到老师胖了很多,看出老师年纪大了行动不像以前那样轻便,也没有想很多,只是在默默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多来看望老人家,让他多享受享受学生看望他带来的快乐。没曾想老师赶回家时气喘吁吁的样子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的反映,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和老师的最后的一面……。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敢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每次唱起我的嗓子都会哽咽的发不出声来,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眼前总是浮现出李芳义老师的音容笑貌。
人的一生要感谢的人很多,但要感谢的人在你还没有付出行动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每每想起心里阵阵作痛。回顾在老师身边的点点滴滴,用我所取得的成就告慰老师的在天之灵,抒写点点文字宣泄内心对老师的无限思念,难以抚慰内心没能尽孝的伤口。
李芳义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丁汝燕 山东省实验中学75届毕业生(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丁汝燕:中国致公党党员、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会员;山东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山东省黄埔后代亲友联谊会理事;曾任致公党山东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
多年从事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与理论研究,多次在全国及省级重大声乐比赛中获奖;在国家音乐类核心期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培养了众多在各类声乐比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在声乐教学的同时兼任歌剧表演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同时将八部歌剧和一部音乐剧立于舞台,其中导演的歌剧《党的女儿》的排练及巡演,获山东省政府颁发的首届文化创新奖。曾获山东省政府“突出贡献”的通报表彰;被学校授予“良师益友”、“师德标兵”、“三八红旗手标兵”、年度“十佳优秀教师”等。
挖掘、整理、导演的歌剧《流亡曲》于2015年5月31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大礼堂首演,使尘封了七十七年的歌剧重见天日,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空白,弥补了中国歌剧史上资料缺失的遗憾,在全国音乐史学界产生了轰动,经音乐史学专家研究认定:歌剧《流亡曲》是我国第一部抗战歌剧!
上一条新闻:回忆“文革”中学时代(1969-1974)——实验校友文选下一条新闻:见识比知识更重要